产品中心

小米汽车遭遇危机这次雷军麻烦了!

  过去一个多月,及至现在,小米汽车都正持续经历自成立以来的最大的信任危机和舆论危机。

  尤其是最近几天,原先要排队的小米,竟然被多名小米准车主联合发声要求退车。

  起因是小米高端车型SU7 Ultra,在前期营销宣传中,提到“新增2个空气动力学风道,前部空气高效导流”及“内部结构改变,风道导向轮毂散热”等功能。

  有汽车博主实测发现,双挖孔下方的风道非常小,且车接显示风道并未连接散热系统或下压力结构,换句话说,这个双风道前舱盖可能与宣传不符,几乎没有导流功能和散热功能,装饰性大于实用性。

  花4万2选装的高性能舱盖,竟是个货不对板的装饰品,搁谁都不会舒服,毕竟花高价选装它就是看中了导流、散热功能,结果纯属“摆设”。

  质疑声中,小米在5月7日做出公开道歉,表示——“对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深表歉意”,对之前宣传的“高效导流”和“导向轮毂散热”等文字,改为“在满足复刻外造型的需求之外,还提供了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”。

  这个就比较炸裂了,这么一改,就等于把之前宣传的功能基本作废了,那之前的宣传岂不坐实了“夸大宣传”?!

  本来即使这样,只要小米给这些车主退订或退车,那么舆论大概率也不会冲这么高,坏就坏在,它对于未交付的订单,提供限时改配,可将双孔舱盖改回铝制舱盖,对于已提车和在本次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的锁单用户,赠送2万积分(约合2000元)以表诚意。

  站在这些车主的角度,我花了四万二,结果买了个样子货,你还不给退,那还了得!

  5月10日,在媒体上短暂许久的雷军发文说,“过去一个多月,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……”

  从时间线月底的一个夜晚,三个女孩子驾驶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池祁段高速上撞上水泥墩,汽车着火,后排一人送往医院但不治而亡,另两人在车里不知是死于撞击还是火烧。

  虽说高速撞击后起火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偶发性,还要着重考虑驾驶人员是不是没有专注开车继而引发的悲剧,但因雷军个人IP直接带火的小米汽车,车毁、着火、人亡,直接引发流量反噬,舆论分成两面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

  事故冲上热搜,底下评论炸锅,有人觉得,不管你买油车还是电车,“开车撞了就找车厂,关人家车厂什么事儿,不应该是找保险么?”

  更多的还有骂声,从之前的“雷总简直就是我的男神”变成了“车门咋不动了”、“啥时候能给个说法?”、“不明不白压热搜线了”......

  舆论持续爆棚,很快雷军发文“等到此时,我觉得我不应该再等了,我必须站出来......”,后面随着遇难者家属删除视频和发声,这个大家都懂,舆论开始平息,各方静等官方发布调查结果。

  接着,是格力董大姐在连任之后对着股东们说“小米汽车烧死人你们看到了吧”,又将小米汽车送上热搜,幸好董大姐还说了句“绝不用一个海归,(因为)海归里有间谍”,一时间,海归间谍冲上热搜,小米的热度倒是被盖过去了。

  小米的高端车SU7 Ultra,原本最大马力是1548匹,但5月初有媒体曝出,最大马力被限制,需要达成赛道成绩才能解锁,否则只能用大约900匹马力。

  家庭用车基本也就100多匹马力,900匹马力简直大到爆棚,原地弹射应该都不在线匹左右,应该也是考虑到安全问题,毕竟三女孩驾驶su7撞上水泥墩还在眼前,这么做也是为保护新手。

  但站在车主角度又是另一种想法,我花钱买的是1548匹马力的,你更新个软件就降到900匹,凭什么啊?!想解锁还得在任一官方赛道上完成圈速考核,买之前可没这么说。后面据说因车主反对强烈,这一限制又取消了。

  紧接着就是双挖孔前舱盖“宣传表达有误”,引发的一些车主组团退订退车维.木又,小米陷入信任危机。

  实话实说,相比高速撞水泥墩起火、掉下山崖一家三口毫发无损以及零星出现的其他有好有坏的事项,这些可以解释为偶然性问题,其他汽车品牌也都存在。

  雷军打造的个人IP,一直都是以真诚为必杀技,雷军是这么做的,媒体是这么写的,大家也是这么认为的,米粉也就是这么形成的。信任形成之后,连历来遭人诟病的首富宝座,雷军坐上去,大家都没觉得有什么违和感。

  但双挖孔舱盖事件,显而易见的在宣传上有误导效应,小米也承认“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”,所以,如果说它涉嫌夸大宣传,也毫不为过。

  说实话,我不愿意相信雷军会故意干出这种事,只是现在小米汽车的双挖孔舱盖的宣传,着实存在误导。

  我找了一些材料,看下来得出,双挖孔前舱盖只是外观件,而原型车的内部结构应该是做了一个完整的风道系统,与双挖孔舱盖相匹配就能达到导流和散热功能,但这是之前打造的跑比赛的原型车。

  现在的量产车与之比赛的原型车,有非常大的不同,但名字却一模一样,都叫SU7 Ultra,去年雷军在发布会提到原型车,雷军说“贵到我都买不起”,但名字相同,又拿原型车来宣传量产车,这就有故意混淆之嫌。

  所以,最近要退订退车的车主买的SU7 Ultra双挖孔舱盖只是摆设,因为量产车并没有像原型车那样改变内部结构,所以光增选个双挖孔舱盖能有啥用?只是个装饰。

  深扒这件事背后,燕局也有点感叹,曾几何时,以诚示人的小米,也在功能表述上用模糊性的营销话术,迷惑消费者。

  上次小米遭遇危机,是因为2015年小米手机销量拿下第一,风头一时无两,也就在那会儿,小米供应链的高管牛气的把供应商给得罪光了,包括跟三星拍桌子,直接导致三星断供。

  当时逼得雷军多次飞韩国道歉,但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,人家根本不理你。约三星中国区高管吃饭,干了5瓶红酒,虽获原谅却也没能拿到屏幕。最终只能找替代,而小米内部至少有两个管理层被处理,出局。

  现在,小米汽车也进入新能源汽车顶流,同样遭遇成立以来的最大危机,但与手机那次不同,这次是信任危机,而且是长期积累起来的信任!

  我们不想因为一次宣传问题就否定一个企业,但前提是这家企业做出正面回应,而不是逃避。